《海街日記》家的模樣

《海街日記》拍出一個平凡的家庭模樣,一個家庭的重組,一個家庭的溫暖。用三場葬禮層次遞進對家庭的歸屬感及依賴,用食物象徵著家中不同的成員性格,用平淡的白描拍攝手法訴出簡單的幸福生活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劇中的三場葬禮—爸爸、外婆、二之宮阿姨的葬禮。爸爸外遇、媽媽丟下孩子一走了之,而在某一次外婆的葬禮回來了、以及二之宮阿姨雖然沒有血緣卻無微不至的照顧三姊妹。
有血緣的家人不一定能感受到愛,沒有血緣的人也可能比家人更像家人。想到《以家人之名》,尖尖、子秋、凌霄,儘管完全沒任何血緣關係,卻形同兄妹、家人、更是彼此的依靠。而《海街日記》中,小鈴雖是同父異母的妹妹,三個姐姐仍然將他視為親密的家人,看出鈴的單純善良及童貞,主動釋出善意,做他的避風港,做他的保護牆,做他的家人。
電影一直都用溫暖的色調來詮釋這個家庭的平凡普通和溫暖,夏天的梅酒,夏夜的仙女棒、祭典的日式和服、柱子上成長的痕跡,很日常卻有滿滿的溫馨感。即便是很稀鬆平常的玩樂或生活習慣,仍然能看出這個家庭的和諧及感情。代表父親的吻仔魚、代表母親的海鮮咖哩,以及代表外婆的竹輪咖哩。最重要的家庭象徵即為梅酒,鈴明知自己不能喝酒,卻仍堅持喝下家裡釀的梅酒,期許自己能融入這個家。
不同的三場葬禮儀式,遞進了四姊妹不同性格間的陌生到熟悉,食物象徵不同的身分及彼此的和解,所有的一切都建築成了一個充滿回憶及親情的「家」。
不知道大家對於「家」的想像如何?我很喜歡一首歌—我想有個家,簡單的歌詞道出了對家庭的殷殷期盼和令人心疼的堅強。
歌詞
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
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
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
在我受驚嚇的時候 我才不會害怕
誰不會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
臉上流著眼淚只能自己輕輕擦
我好羨慕他 受傷後可以回家
而我只能孤單的 孤單的尋找我的家
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
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
只要心中充滿愛 就會被關懷
無法埋怨誰 一切只能靠自己
雖然你有家 什麼也不缺
為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
永遠都說沒有愛 整天不回家
相同的年紀 不同的心靈讓我擁有一個家